您所在的位置:历史谜团

古代也有“补习班”考什么教什么最爱教八股

古代也有“补习班”最爱教八股
起源于隋朝的科举考试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当科举考试成为了士人一朝改变命运的决定性因素后,各种形式的“补习班”应运而生。那么,古代的补习班都上些什么课?老师能不能赚到钱?和今天相比有什么异同之处?
说到补习班,不得不提到书院,书院最早出现于唐中期,为政府设立的官方机构,主要以收藏图书的形式出现。不过,其中也有少数是私人设立,作为隐居读书、聚徒教学的场所。到了元、明、清时期,书院越来越受到朝廷直接控制,连书院院长的任免、教学内容的设定、经费的供给都由官方确定,书院逐渐沦为科举的附属机构,成了名副其实的“公务员考试辅导班”。
魏晋南北朝的时候,老庄玄学盛行,人们多讲求养生之道,医学也就自然受到重视。北魏宣武帝下诏建立医馆,教授医学知识,成为我国最早的由官方设置的专科“辅导班”。
到了唐代,医学科目被设置在中书省下太医署中,朝廷聘请来专门的博士(教师)进行教学。教学内容也更加明细化
除了官办培训班,家族“开小灶”,是古代理科“辅导班”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如果家族中有一位专家,子孙便享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著名科学家祖冲之的儿子,幼年就传习家业,而他的儿子也传家学,在历算方面十分精通。名气大了,一些著名理科学者也开始收徒,如元代大数学家朱世杰教授数学,“踵门而学者云集”。
与现今的补习班一样,古代的“补习班”也是考什么教什么。由于科举考的多是儒家传统文化,因此书院、文社和官学一样,大多以传授儒学经典为主。“补习班”里除了要学生们熟读四书五经,老师们也会经常命题,锻炼学生们写八股文的能力,熟悉八股文的格律、步骤等。在宋朝和唐朝科举考试中,策问一科也是学生们的重点复习对象。一些“年度热点问题”,如当年的自然灾害、河运海运、粮食问题等,也是考生在上考场前必须摸清楚的重点,有的学生甚至会事先针对可能的考题先写好回答并背熟,只待一旦考到,便直接往考卷上默写出来。清朝还有一个重点考试项目——试帖诗。因此,学生们在“补习班”中也会先将试帖诗的套式练习好,然后拿着准备好的几个套路,去应对考试需要。
据张仲礼的《中国绅士的收入》一书中记载,根据所在书院、书塾或文社的名气、坐落地点及自身身份的不同,每位教师的薪资水平也会有很大落差。
有些历史悠久的书院,由于能得到官府的经常性津贴。此外,还有一些建于省城或富裕地区的完备书院,也可高薪聘请著名学者。这些地方的教师除了固定的薪酬外,很多还能从书院获得以聘仪、程仪、薪膳、节仪等名义发放的款项。有的学生还会给老师送上“孝敬费”。不过,一些边远地区或没有名气的则要寒酸许多。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信息  |  隐私保护  |  免责声明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中华自然科学网(SCIC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7034147号   客服及报障邮箱:sci@scic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