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历史谜团

外国医生忆毛泽东:夜里办公白天休息

马海德原名乔治·海德姆,祖籍黎巴嫩。191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布法罗市一个炼钢工人家庭。贫穷的家境,使马海德从小性格倔强。他中学的学业,就是依靠自己半工半读完成的。以后,他考入了著名的洛克菲勒财团办的美国医科大学,毕业后又去日内瓦医科大学深造,于1933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也就是这一年,23岁的马海德为考察东方流行的热带病而来到上海。他原计划在中国逗留一年,但命运却使他留在了中国。在上海,他先后在广慈医院和来斯特医院工作。期间,他先后结识了著名进步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新西兰社会活动家路易·艾黎以及中国的著名政治家宋庆龄等。他与史沫特莱、艾黎等人在上海发起并组织了马克思主义读书会,接受进步思想。马海德在当时一封写给外国朋友的信中这样说:“当整个世界都在苦难之中的时候,个人的问题微不足道。我对中国和中国人民争取解放的事业十分关注,现在,生命对我来说是如此的有意义。”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以后,他被共产党人的顽强和执著所深深打动。1936年底,经宋庆龄介绍,他与著名进步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冲过日本人和国民党的封锁线来到了保安。在这里他们很快见到了中共中央的毛泽东主席。
马海德回忆他第一次见到毛泽东的印象,就是看到毛主席不断地抽烟,不断地喝茶,喝很浓的茶,而且非常幽默。毛泽东一连好几个夜晚同斯诺和马海德谈话,并让他们在陕北苏区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采访和考察。边区人民的精神面貌,以及革命根据地欣欣向荣的景象,让两个外国年轻人深受感动。斯诺返回燕京大学,写下了他的传世名作《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而马海德决定留下来,为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防疾病救伤员。他写了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提出改进边区医疗事业的建议,毛泽东十分欣赏他这份实事求是的报告。
积极努力的工作,很快便赢得了党中央的信任,很快,马海德便被任命为中革军委卫生部总顾问,其中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保证中共中央领导人的身体健康。不久,他有了自己的中国名字:马海德。他医术精湛,人们亲切地称他为马大夫和“万能博士”,从毛泽东主席到普通百姓,都喜欢找他看病。1937年他随中共中央机关迁至延安。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马海德曾担任八路军总卫生部顾问,随军到山西五台山八路军总部工作。年底返回延安,开始筹建八路军军医院,并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环境中,养成了夜里办公,白天休息的习惯。马海德从医学角度,帮助毛泽东调整好生物钟,他经常要拉毛泽东去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一次当他发现主席患有轻微风湿性关节炎后,便经常陪主席散步,增强他肌体的抗病能力。当时任中革军委副主席兼政治部主任的王稼祥,也是马海德特别“关注”的。王稼祥患有多种疾病,马海德便注意平时细心观察,对症下药。周恩来有一次在骑马时,不慎从马背上跌落,摔断了右臂,马海德便立即组织当时在延安的印度医疗队的医生为他会诊、确定治疗方案,直到中央决定送周恩来去苏联治疗为止。其他中央的领导同志,如董必武、吴玉章、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以及许多从前线到延安汇报工作或开会的领导同志,都接受过马海德的检查或治疗。马海德认为:“这些同志都是用自己的生命在为中国人民争取未来的幸福生活,我们必须保证他们的健康。”确保中央领导同志的身体健康,是马海德在抗战时期所作出的一大贡献。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信息  |  隐私保护  |  免责声明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中华自然科学网(SCIC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7034147号   客服及报障邮箱:sci@scic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