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考古发现

南京现存石刻文物中包含着化石

日前,据报道有读者在明孝陵神道石兽身上发现了古生物化石,南京铅锌银矿的高级工程师项长兴先生对石兽化石进行了全面研究,并揭开了化石形成之谜。昨天,项长兴告诉记者,南京现存石刻文物中,包含着化石的并非只有明孝陵神道石兽一处,“雨花台区的浡泥国王墓石刻也藏着化石,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首先发现明“化石碑”
项老是一个有心人,对于南京现存的文物尤其有兴趣。出于专业的习惯,他总喜欢以一个地质学家的角度,去探寻身边的文物、景观。他告诉记者,他所住的五所村小区,曾经布置了数块景观石,他就在上面发现了若干珊瑚化石。
栖霞山明征君碑是南京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块唐代碑刻,目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项长兴退休前上班的地点就在栖霞山景区旁边,对于栖霞山范围内的文物尤其有兴趣。他很早之前就发现,明征君碑表面有很多豆粒状白色斑纹,酷似含苞待放的朵朵梅花,因此有人将此碑称为“梅花石”。
经过考察研究后,项长兴率先提出,明征君碑碑身石材为距今约2.8亿年前、由浅海环境沉积形成的早二叠世栖霞组石灰岩(简称栖霞灰岩),一些书籍和景点介绍上将明征君碑石材定名为“火成岩类的石英斑岩”,那种说法是不准确的。而其表面密布的白色斑纹则是2.8亿年前海百合茎和中国孔珊瑚等浅海生物形成的化石。
项长兴还提出,明征君碑龟趺则为灰白色石灰岩,其背部和颈部有密集分布似豆粒状的“球状构造”,这些是“葛万藻化石”,其头部左右还有一个似米粒横断面大小的“球斯瓦格蜓化石”。
项长兴对明征君碑的化石做了推算,他说,此碑约有化石两万两千多个。项长兴对明征君碑化石的研究,得到了很多地质专家的肯定,也被媒体广泛报道过。饱经沧桑的明征君碑因此具备了科技价值,引起了地质学界重视,有学者在著作中称其为中国罕见的“化石碑”、“大化石标本”,是全国十大奇碑之一。
浡泥国王墓石刻也有化石
项长兴告诉记者,“明征君碑是化石碑”,这个结论很多人都已经知道了,但他另外一个发现浡泥国王墓神道石刻包含化石,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浡泥国王墓同样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浡泥国,即今日之文莱国。明永乐六年(1408年),浡泥国王麻那惹加那乃带着妻子、弟妹、子女、陪臣共150多人组成的访问团来中国进行友好访问。八月,代表团来到南京,受到明成祖朱棣隆重接待。十月,麻那惹加那乃因病逝世于南京,朱棣闻噩耗,异常悲痛,“以礼葬于安德门外之石子岗”。
浡泥国王墓神道石刻现存神道碑一通、石马两匹、石马夫两个、石羊两只、石虎两只、石武将两个,保存得较为完整。“我去浡泥国王墓寻古访幽的时候,就设想,这里的石刻会不会和明孝陵神道石兽一样,也暗藏古生物化石呢?”在现场的仔细观察,项长兴的这个推测被证实了。
项长兴告诉记者,浡泥国王墓神道东侧石虎头部有密集分布的葛万藻化石,“葛万藻是一种生活在浅海底部的低等群体古植物,无根、茎、叶分化,最早出现在寒武纪,绝灭于晚石炭纪。老虎头部的葛万藻化石形如黄豆粒状,呈椭圆形、蛋形或纺锤形的结构,其长径在3~10毫米。”
神道东侧的石马前腿上方颈则有一个四射珊瑚化石,此化石呈圆形,直径1.8厘米。“这种珊瑚一般生活在180米深度以内的温暖浅海里,最早出现于奥陶纪,绝灭于二叠纪。”
形成原因类似明孝陵石兽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浡泥国王墓,按照项长兴的描述,果然在石刻上找到了他所说的那两种化石。
项长兴告诉记者,浡泥国王墓石刻的石材为灰白色致密块状石灰岩,属于距今约2.9亿年前浅海环境沉积形成的晚石炭世船山组石灰岩,简称船山灰岩。这些石材应该也采自青龙山山区,“所以,浡泥国王墓石刻化石的形成原因和明孝陵石兽化石应该是一样的,简言之,是因为青龙山山体本来位于浅海里,蕴含着大量化石。在1.95亿年前左右的中生代三叠纪末期,强烈的造山运动使得沉积的地层岩石隆起,形成了包括青龙山在内的宁镇山脉,从青龙山采集的石材被雕成石刻,这些文物身上自然也就藏着若干化石了!” 
项长兴还说,明孝陵石兽和浡泥国王墓石刻“身上”的化石本来用肉眼是无法轻易看到的,由于游客纷至沓来,经常触摸石刻,使得石刻表面被磨光滑了,深藏的古生物化石才显露出来,从而揭露出这些石头几亿年前不为人知的一段历史。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信息  |  隐私保护  |  免责声明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中华自然科学网(SCIC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7034147号   客服及报障邮箱:sci@scic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