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生命医学

生命之歌:音乐为何具有情绪性?

据报道,为什么有的大调的曲调,例如《雨中曲》,听起来如此愉悦,而有的小调的曲调,例如乐队平克·弗洛伊德的《墙上的另一块砖》,听起来就非常阴郁和压抑呢?
答案似乎是,主调的音高模式类似于了令人兴奋的演讲的音高,而小调则类似于屈服柔和的演讲。这表明语言会塑造我们对情绪的音乐表达。
有几个因素会影响音乐的伤感影响力,其中有些是妇孺皆知的常识:快速、嘹亮、跳跃的节奏听起来非常开心,因为它反映了一个快乐的人的行为方式,而缓慢、安静、拥有规则节律的音乐则描述了一种悲哀的情绪状态。
至于大调为什么听起来令人兴奋,而小调则让人感觉悲伤,背后的原因则不这么一目了然。“这是音乐理论里一个非常古老的问题,”美国北卡罗来纳州达勒姆杜克大学的神经系统科学家丹尼尔·波林这样说道,他怀疑人们语言的感情格调与这个问题有一定的联系。
为了证明这个猜想,波林和他的同事首先调查了7500首西方经典旋律和芬兰民间音乐在大调音乐和小调音乐里声调的分布情况。他们发现,例如小三度——也就是旋律音调要比曲调的基调高三个半音——大约组成了小调音乐里15%的音调,而令人惊讶的是它在大调音乐里所占据的音调还不到1%。
他们将这些音程与美国说英语的本土人在兴奋或者悲伤状态下说话时完全发出的口语元音的重要音调频率进行对比。这些发音样本来自十名志愿者,科学家记录了他们朗读各种独白,包括赢了乐透的欢快宣言和婚姻失败后的悲伤自白。
研究发现,欢快的演讲与大调音乐里的频率完全相符,而悲伤演讲的发声频率则与小调音乐相匹配。波林还补充说道,他的研究小组还发现这一联系也存在于说普通话的中国人,这暗示着这种连接是普遍存在于不同的文化中,“这也暗示着它的生物起源。”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信息  |  隐私保护  |  免责声明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中华自然科学网(SCIC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7034147号   客服及报障邮箱:sci@scic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