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生命医学

研究发现道德感导致心智感知变得混乱

据报道,虽然人们并不能直接经历其他人的意识性,但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其他人也有心智,也即其他人能够思考、记忆、经历愉悦和感受到疼痛。然而,人们一般并不会认为机器人、尸体或者其它不具备明显意识形态的个体也具备这样的心智,除非这些个体经历了险境,最新研究这样表示。
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学者进行的一系列实验中,当人们受到故意伤害时,人们更可能将这些活跃大脑所拥有的特征赋予无意识个体。这样的例子包括,一名败坏的护士故意不给她的病人——一名永久性植物人进食,机器人被他的看护者刺伤,一具尸体被殡葬业者侵犯。
研究学者、哈佛大学的心理科学家艾德里安·沃德这样说道:“人们似乎认为拥有心智使得个体成为道德交互作用的一部分——能够做好事或者坏事,抑或好事或坏事发生在他们身上。这项研究表明这种交互关系实际上可能恰恰相反,心智并不会创造道德感,而是道德感创造了心智。”
在第一项实验中,参与者阅读了有关安,一名永久性植物病人的小品文,安对任何刺激都没有反应,完全依赖于医院里的护士照顾而存活,无法感受到疼痛且复苏的可能性非常低。其中一组被试者阅读到的故事版本为安被她的护士悉心照料。而另一个黑暗的版本中,护士每晚故意拔掉安的食物供给管,希望她的病人能够最终饿死,这样护士就能获得安在遗嘱里指定的一名远房亲戚承诺的现金。
两组参与者都被要求评估安的意识性水平、代理能力和感受疼痛的能力——所有指标都相加获得整体的心智属性水平。研究人员发现,所有阅读了故事黑暗版本的参与者给予安的心智水平要比其他阅读正常版本的参与者给出的指标要更高。
对于阅读有关“乔治”的两个不同故事版本的参与者来说,结果表现出相同的模式。乔治是一名高度复杂的社交机器人。和那些阅读了乔治每天没有受到他的人类主人伤害的参与者相比,那些阅读了乔治每天都被主人用解剖刀猛挫自己的传感器部位的人们认为机器人具有更多的意识性。
人类化VS非人类化
这项发现或将帮助解释为什么有关流产、协助自杀和动物权利等问题上存在如此多的异议和争论;一个人的道德地位可能极大影响了他评判胎儿、昏迷的病人或者实验室小白鼠思考的能力、感受疼痛的能力以及他们的意识性,这项最新研究这样表明。
“当从道德的角度看待这些个体时,他们往往被认为具有更多心智,”沃德说道。“人们似乎觉得某些错误正在发生,而某个人必须接受那些错误。”同时,沃德和同事发现,当某些完全具有意识性的成年人类变成坏事的受害者,他或者她被认为具有较少心智,这与之前对受害者非人化的研究发现相一致。在这项研究中,一组参与者阅读了有关“莎伦”的故事,阅读黑暗版本的人们,也即莎伦受到她老板身体上的虐待,认为莎伦无法经历痛苦且意识性较低。
研究人员表示,具有正常心智的人在受害过程中变得非人性化,而不具备意识性或者具备有限意识性的实体则在受到伤害的过程中被赋予更多的心智。研究人员还补充说道,进一步调查这两个相反效应之间的临界值是非常有价值的,也即人们停止赋予受害者人性化,而开始非人性化受害者的临界值。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信息  |  隐私保护  |  免责声明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中华自然科学网(SCIC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7034147号   客服及报障邮箱:sci@scic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