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考古发现

剑川海门口考古四大谜团 桩柱3000年不腐之谜

剑川海门口遗址曾于1957年和1978年进行过两次清理挖掘。但是前两次的发掘由于种种原因,发掘组织不规范,还有地层与文化遗址混乱。
剑川海门口遗址
去年1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同意,由省考古研究所主持,剑川县启动了海门口遗址第三次考古发掘。此次海门口遗址重大考古发现,引起了大理白族自治州的高度重视。
省考古所领队闵锐从该遗址前两次碳14测定的绝对年代判断,海门口遗址距今超过3500多年,这是云南迄今发现最早的铜石并用时代的遗址,它是洱海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后来,洱海区域进入青铜器时代,其文化遗物,各地均有发现。洱海青铜器文化,分布非常广泛,北至剑川、鹤庆,南可到祥云、宾川,而且延续的时间也相当长,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到西汉末期。
在考古工地,直插水中、粗细在50-10厘米,削成钝尖状的松木木桩柱,仿佛是朝天而问的一个个谜题。一些桩柱间还有大量横木,有卯榫结构,有凿着方形的,两孔对称,四孔对称,孔底皆相通的榫孔。
当时的建筑究竟是怎样的?据专家分析,3500多年前的人类要建盖房子是相当不容易的,当时的房子需要支撑起来,一是避开地下的潮湿之气,二是防止野兽攻击。如果一个地方层层叠叠建房屋,而且有这么长的延续期,看来当时这里的生活环境适宜居住。木房桩柱能够留下3000多年没有腐化,的确是个奇迹。对于海门口出现的建筑遗址,他分析可能是在隔离氧气的环境下保存下来的,如今出露地表,会很快氧化炭化,他建议采取保护措施。
剑川海门口先民赖以生活的“母亲湖”,距今约2000多年的时间,一次历时很久的湖水泛滥,淹没了他们家园,冲走了房屋,延续近千年的栖息地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只有那些原始房屋的木桩被大水封住,凝固成永恒。3500多年后,当人们走进考古人员发掘出来的、如丛林般的建筑遗址时,仿佛能嗅到昔日气息。也许海门口遗址的重现印证了一句畿言:没有辉煌的可以永恒,也没有辉煌被永远埋没。
剑川海门口考古发现
这批先民来自哪里?又如何消失了?通过考古得到的信息,剑川海门口的先民由于种种原因,迁离此地,原因是大水淹没,迁离的时间大约为距今2200-2000年。他们的可能去向推测为,一是迁至大理洱海地区,二是迁至沙溪居住。
剑川县在1980年发掘附近敖峰山一墓葬遗址,发现了其时间为距今2500-2200年,闵锐认为,这正好是海门口居民迁出的时间。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信息  |  隐私保护  |  免责声明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中华自然科学网(SCIC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7034147号   客服及报障邮箱:sci@scic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