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环境保护

专家称开采二氧化碳不符节能减排趋势 呼吁禁止

二氧化碳气体是造船企业、化工厂及食品加工企业的必备材料,在市场上有着广泛的需求。
目前,市场上存在开采二氧化碳和回收利用二氧化碳两类企业作为二氧化碳的提供商。相关专家、政府工作人员及二氧化碳回收企业表示,开采二氧化碳不符合控制温室气体、节能减排的大趋势,损害我国国际形象,加重我国碳排放压力,也造成对回收企业的不公平竞争。有序禁采、开矿企业转型升级、鼓励回收利用或成二氧化碳供应市场的发展方向。
二氧化碳市场需求广泛两类企业生存状态迥异
二氧化碳作为上游产品在市场上有着广泛的需求。据从事二氧化碳回收生产的南京阿尔法化工有限公司负责人赵世卿介绍,仅江浙沪两省一市的年需求量就将近200万吨。对于造船企业、一些化工企业和食品加工企业而言,二氧化碳是生产的必需品。
据中国工业气体协会秘书长洑春干介绍,目前市场上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两类企业:一类是以开采地下二氧化碳进行提纯、销售的企业,这类企业主要分布在江苏泰兴、山东淄博、吉林松原、黑龙江大庆等二氧化碳气田附近。另一类是对回收二氧化碳的废气进行技术处理后再利用的企业。
位于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的中石化华东石油管理局泰兴二氧化碳厂,是江苏唯一一家获得国土资源部颁发许可证的二氧化碳气开采企业。
该企业于1983年设立,隶属于中国石化,主要从事二氧化碳的提纯与销售,年产量从起初的几万吨提升到目前的20万吨。企业副总经理丁成扬说:“当地已探明的二氧化碳气资源为97亿立方米。这家企业的销售非常红火,前来拉货的罐装车络绎不绝。相比于泰兴厂,目前江苏省二氧化碳回收企业开工率在低位徘徊,南京阿尔发公司仅达到总产能的56%,其他10多家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有3家已完全停产。
赵世卿说:“开采企业二氧化碳的出厂价格基本低于300元/吨,有时甚至售价在220元/吨,回收企业的成本却超过300元/吨,纯度高的甚至达到450元/吨,双方根本无法竞争。对于企业的成本优势,丁成扬并不否认。”
开采背离国际大趋势不利于我国节能减排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吴有庭表示,开采二氧化碳不符合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环境的总体目标。欧美发达国家正努力提高技术在地下埋藏二氧化碳,开采二氧化碳明显与之背道而驰。
洑春干则表示,我国对世界承诺2020年单位G D 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40%—45%,国土资源部已着手规划二氧化碳回注填埋试点。直接从地下开采二氧化碳与我国减排目标相悖,加重了总体碳减排压力,得不偿失。
地方管理部门则表示,开采权审批权在国土资源部,国家没有明确政策出台前,地方即使反对也无权禁采。
泰兴市环保局副局长李晶明说:“国际上从2002年开始就禁止开采二氧化碳了。前些年,泰兴市环保部门也曾就到底要不要停止企业的生产请示过江苏省相关部门,但结果不了了之。”
江苏省发展改革委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二氧化碳开采不应提倡,但国家没有明确表态前,地方无法采取任何行动。下游企业的生产需求是二氧化碳开采企业赖以生存的“法宝”。
丁成扬表示,企业的生产满足了下游企业的需求。2011年夏天,企业检修期间直接导致下游企业开工不足。对此,洑春干及回收企业表示,下游企业之所以如此依赖开采企业,完全在于不公平竞争带来的价格优势;只要公平竞争,回收企业产量可以满足市场所需。
多方呼吁有序禁采回收利用符合大趋势
近年来,二氧化碳供应行业受到管理部门、业内专家、相关企业越来越多的关注。业内人士纷纷表示,二氧化碳回收利用符合国际潮流,有序禁采应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行业内部应及时调整发展战略。
第一,禁采应在保证市场正常供应的前提下平稳有序进行。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博士后张锋表示,回收企业与开采企业双方由于争夺市场利益,可能会各自夸大自己的作用。因此,可让行业协会进行充分市场调研,弄清回收企业、开采企业的产量及目前社会的需求量。在此基础上,尽快出台一个合理的禁采时间表。
第二,回收利用企业可积极申请扶持政策,促其技术进步和更快成长。洑春干和相关回收企业人士表示,从目前来看,回收企业的技术相对比较成熟,但对于下游企业而言,价格相对偏高。回收利用企业可按其销售量向国家申请补贴,保证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并在生产中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第三,开采企业应尽早谋划转型升级。吴有庭表示,开采企业净化、储存、运输技术水平较高。这类企业可往回收利用企业方向发展,或为回收企业提供后期服务。
第四,有关二氧化碳回收利用的相关宣传有待加强。相关专家表示,目前下游企业尤其是食品加工企业及消费者,对回收二氧化碳的安全性还有所保留,但其实没有问题。国家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及回收企业应加大宣传,培养市场消费习惯,营造支持回收的舆论氛围,让社会更加了解、支持二氧化碳回收利用。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信息  |  隐私保护  |  免责声明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中华自然科学网(SCIC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7034147号   客服及报障邮箱:sci@scic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