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历史谜团

西方外交官记录老北京:路边常见随地大小便

传染病是城市发展的天敌,甚至会影响历史的走向。
万历10年(1582年),宣化大瘟疫爆发,据记载:“人肿颈,一二日即死,名大头瘟……冬传至北京,明年传南方。”瘟疫导致正定一带40%左右的人死亡。崇祯六年(1633年),华北鼠疫又开始流行。据估计,这两次大瘟疫导致华北三省人口死亡总数达到l000万以上。
1644年,李自成进逼京城,崇祯由于犹豫不决,错过了迁都的时机,此时南下退路已被截断,但北京城高墙厚,军队尚多,本可相持待援,然而,据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中说:“京师内外城堞凡十五万四千有奇,京营兵疫,其精锐又太监选去,登陴诀羸弱五六万人,内阉数千人,守陴不充”。意思是大瘟疫过后,北京城墙上平均每三个垛口才有一个羸弱士兵守卫,怎么可能抵挡李自成的劲旅?事实上,北京城是不攻而克的。
老北京传染病频发,与公共卫生环境恶劣相关,由于城市没有公共厕所,清末全城60多万人完全依靠少量掏粪工、垃圾清运工来处理废物,自然难以应付。上世纪初,西方来华外交官记录道,老北京道路两边到处是随地大小便留下的痕迹,空气中弥漫着令人作呕的味道。
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不仅普通居民区如此,连皇家园林也不能幸免,北海公园中出现了多个垃圾岛,水面所剩无几,成了苍蝇、老鼠聚集地,随时有引发瘟疫的风险。
应该说,老北京很早就重视对疫病的治疗,比如金代于天会四年(1126年)便设立了太医院,1627年及1634年,因天花流行,在京外还设有避痘所,1636年规定,凡去避痘所看望“未出痘子的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固山贝子”必须“过了九日以后再去看望”。
明代不仅有太医院,1417年还在紫禁城北安定门外建安乐堂,本来是为工匠建的医院,但实为宫嫔及卑职遇疾将死,入此中等死。清代沿用明永乐年间建的太医院,既是宫廷医疗预防机关,也是中央卫生机关。
嘉庆十年(1805年)牛痘接种法由葡萄牙传入广州,设牛痘局施种牛痘,不久京师(北京)设置牛痘局。清宣统三年(1911年)发布疫情报告律令:各管地有无疫患(疫情),必须五日一报,市、州、县以上,有疫毙人数,立即报呈。
虽然有了这些积极举措,但整体上看投入太少,人员不够,清代太医院最高职位不过为正五品(宣统元年定位正四品),御医编制不过20人,吏目20余人,医士20名左右,恩粮生20人至30人不等,肄业生5名至10名。不仅人数少,工资还低,最高职位月薪80两,最低的从九品才31两。这样少的投入,面对疫病的袭击,不过是杯水车薪。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信息  |  隐私保护  |  免责声明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中华自然科学网(SCIC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7034147号   客服及报障邮箱:sci@scic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