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生命医学

人体细胞的驯服者

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和布赖恩·科比尔卡因在G蛋白偶联受体(GPCR)方面的研究分享了这一奖项。本文试对这两位科学家的工作状况和研究成果作一个鸟瞰式的介绍,希望对读者了解这一奖项有所帮助。
艰难的发现过程
长期以来,细胞如何感知周围环境一直是未解之谜。科学家知道肾上腺素等激素可以发挥强大的作用,例如提高血压使得心跳加快。他们怀疑细胞表面存在某种激素的接收者,即受体。然而这些聪明的受体到底由何构成,又是如何工作的,在20世纪大部分的时间里都是一个未解之谜。
1968年,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开始利用放射性方法追踪细胞受体。他将碘同位素附着到各种各样的激素上,在示踪原子跟踪下发现了若干种受体,其中包括一种肾上腺素受体(β肾上腺素受体)。他的团队从细胞壁内提取出隐藏的受体,并初步了解了它们的工作机制。
20世纪80年代,他们又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新加入团队的布赖恩•科比尔卡接受了从庞大的人类基因组中分离编码β肾上腺素受体基因的挑战。分析结果显示,这类受体与眼睛内的一个感光受体相似(眼睛的视觉细胞里的视紫红质能够感受光的刺激,而这类受体能够感受激素的刺激)。研究人员意识到,还应该存在着一个受体家族,它们具有类似的结构,而且会以相同的方式发挥作用。
今天这个家族已被命名为G蛋白偶联受体,约有1000个基因会为这些受体编码。G蛋白偶联受体参与感光、味觉、嗅觉、细胞密度调节、行为和情绪调节、免疫系统调节以及自主神经系统调节等诸多生理过程,除了激素之外,光、味觉、嗅觉、组胺、多巴胺和五羟色胺发挥作用都与G蛋白偶联受体有关,它也是我们体内最大的蛋白质超家族。而所有药物中,大约有一半是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发挥作用的。
获奖者的成功之道
罗伯特·莱夫科维茨1943年生于美国纽约,1966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并任职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和生物化学教授。
山东大学医学院教授孙金鹏,曾在莱夫科维茨的实验室工作过。
他说:“莱夫科维茨在考察进入实验室的人选时,首先关注的是推荐信是否有特色,以此判断这个学生有没有热情。求学的那段日子令他难忘,那时他们都称呼莱夫科维茨为Bob,虽然那时Bob已经64岁了。”
实验室有十几个人,但是Bob每周至少三次与每个博士后进行个人交流,每周至少有三个不同的小组会。Bob旺盛的精力和孜孜不倦的精神,是实验室工作不断前进的主要动力。他总是与学生一起面对课题的困难,并且经常教导他们,做科学要有动力、坚持、专注和想象,其中专注和想象是最重要的。
孙金鹏说:“莱夫科维茨自己也是这样做的。我一辈子其实只做了一个G蛋白偶联受体。以它为模型,就可以揭示其他G蛋白偶联受体的机理。G蛋白偶联受体还有相关的工作没有做完,我们要专注它的研究与应用。”
另一位获奖者科比尔卡1955年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里特尔福尔斯,1981 在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任职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分子和生物学教授。2012年4月16日,科比尔卡受聘为清华大学客座教授。而科比尔卡夫人田东山祖籍广东,所以他也是华人女婿。科比尔卡是个非常认真的导师,在科比尔卡实验室里工作过4年的中国博士后张诚说,导师对待科学的态度让他获益良多,他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和学生一起做研究或者讨论,而不是忙于找经费和社交。
张诚说:“他很细心,关心指导每一个学生的研究进展,我们任何时候都可以找他讨论,不需要预约时间。一些看起来不可能做成的研究,最后他都做成了。”
科比尔卡也曾说:“和学生在一起让自己保持年轻。遇到困难不可怕,每天我们面临挑战,静下心来总能找到解决办法。”
什么是G蛋白偶联受体
诺贝尔奖官网上是这样介绍两人的获奖原因的:你的身体是一个精妙调和的系统,几十亿细胞之间相互作用。每一个细胞都具有微小的受体,使其可以感知周围环境。莱夫科维茨和科比尔卡之所以被授予诺贝尔奖,是因为他们突破性的发现解释了这种受体的一个重要家族——G蛋白偶联受体的内部工作机理。
那么G蛋白偶联受体是什么,它到底有多么了不起的作用?未来,它会帮助人类走进怎样的新境界呢?让笔者来解读上述问题。
生物体由细胞构成,细胞表面的膜上,有很多蛋白质,它们就是传递信息的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就是其中一类受体的统称,但是这类受体是一个大家族,有几千个成员,是迄今为止科学家发现的最大的受体超级家族。这几千个成员,凭什么有“血缘关系”呢?大家注意到了,这个受体家族的“番号”,叫做“G蛋白”。 因为这个家族的受体,全部都是要跟G蛋白这种蛋白质结合,才能发挥功能的。
接下去的问题是: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是干什么用的?
回答是:它是个信息接收器,就像“好奇”号探测器,忠心耿耿地在火星上,接收外星球的信号,然后发还给地球母亲。但是G蛋白偶联受体的这一来一去,稍许复杂一点。比如,桂花飘香,你的嗅觉细胞上的G蛋白偶联受体接收了信号,因为与之偶联的G蛋白发生了变化;再经过一系列像魔术一样的生化过程,信号成功传达到中枢神经,告诉你这是沁人心脾的香味。有个精彩的比喻说:如果G蛋白偶联受体相当于锁,那么G蛋白就相当于锁芯,而像光啊、味儿啊、激素啊……这样的来自外界的刺激,则相当于钥匙。钥匙(外界的刺激)开启了锁芯(G蛋白),于是打开了锁(G蛋白偶联受体)。在这个项目的研究中,对“钥匙”(比如激素等)的研究已经得过诺贝尔奖,对“锁芯”的研究也得过诺贝尔奖(1994生理医学奖),现在,对“锁”的研究也得了诺贝尔奖。
让药物正中疾病的靶心
人体大约有1000种G蛋白偶联受体。这些受体的主要功能是将细胞外的信号传递给细胞内,从而启动细胞反应,改变细胞活性。它们广泛地参与细胞增殖、分化迁移尤其是各类生理活动的调控,包括细胞对激素、神经递质的大部分应答,以及视觉、味觉、嗅觉等。据悉,目前世界药物市场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小分子药物是G蛋白偶联受体的激活剂或者拮抗剂。据统计,上市的药物中前50种最畅销的药物就有20%属于G蛋白受体相关的药物。比如充血性心力衰竭药物、高血压药物、乳腺癌药物等。世界上多个实验室在攻克G蛋白偶联受体结构及作用机制,因为很多药物的作用都是针对某个靶点,而在这些靶点中G蛋白偶联受体约占30%。因此解析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不但对了解其作用机制非常关键,而且对于设计出更为有效的药物具有指导意义。一个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解析对药物来说就像重新注入一股新的活力。科学松鼠会成员Lewind曾经在松鼠会网站上发过一篇相关的文章,其中提到:“在我们所吃的西药当中,其实相当一部分是给G蛋白偶联受体‘吃’的。因为细胞膜是一道非常奇妙的屏障,一般的化合物很难穿透过去,包括各种药物在内。所以,很多的药物,其实是结合于细胞表面的蛋白上来发挥作用的。”Lewind介绍说,这些与药物结合的蛋白质被称为药物靶点,简称药靶。之前有一项统计表明,市场上销售的超过2万种药物中,45%是作用于某种G蛋白偶联受体上的。在华尔街评选出来的最具商业价值的20种药物当中,有12种是与G蛋白偶联受体结合的。所以,G蛋白偶联受体是药靶中最为重要的一大类。
有些药物结合G蛋白偶联受体之后,能使细胞得到一个虚假信号,误以为G蛋白偶联受体结合到了相应的配体(锁找到了和它般配的钥匙),让细胞“开锁放行”,让药物进入,这种药物就叫做“激动剂”;还有一些药物,能够与G蛋白偶联受体紧紧结合在一起,阻挡真正的配体与G蛋白偶联受体结合,这样的药物被称为“拮抗剂”,比如,可以叫癌变的害群之马别挨上来搞破坏。
然而,目前已经解析的G蛋白偶联受体只有视紫红质和肾上腺受体两种,还有400多种G蛋白偶联受体尚未被解析。看来要破译G蛋白的全部奥秘,仍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课题。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信息  |  隐私保护  |  免责声明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中华自然科学网(SCIC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7034147号   客服及报障邮箱:sci@scic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