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历史谜团

法国王冠钻石失窃之谜

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法王路易十六表面接受立宪政体,实则力图绞杀革命。路易十六偕同王室逃至法奥边境瓦伦,两天后被群众押回巴黎,历时一千五百多年的法国封建王朝从此崩溃。
几天之后,法国制宪议会一位议员向公众提出了警告内外敌人正在试图夺取王冠上的钻石。巴黎人民不会忘记法国王冠有世界上最美丽的钻石与珠宝,每逢圣马丁复活节的星期二,在保安警察的监护,巴黎人民才可在陈列柜前匆匆走过,观赏珍宝。历代国王都为王冠添上新的珠宝感到荣幸,这些稀世珍宝,历来都是保存在珍宝贮藏室里。自从路易十六执政以来,这些珍宝就交给忠诚可靠的克雷酉看管。
在议员的警告下,制宪议会组成了由3位议员和11位专家参加的专门委员会,负责清点保存法国王室的稀世珍宝。经过3个月的紧张工作,共清点出钻石9547颗,总值达3000 万法郎之巨。此后,每星期一人们都可参观这些珍宝,负责看管的克雷西对此十分担心,怕给不法之徒们以可乘之机。不知为什么,克雷西的职务很快被雷斯图代替,此人却是吉伦特派领袖罗兰的心腹。
1792年9月,路易十六因阴谋复辟而被废黝。此时,法国处在危机之中,外部面临欧洲联盟的人侵国内山岳派与吉伦派争斗激烈,到处是失业与饥荒、恐怖与暗杀。在这严峻的时刻珍宝贮藏室贴上了封条,但令人惊奇的是,这么多奇珍异宝,竟无人看守。
9月17日,内务大臣罗兰在国民议会突然宣布“珍宝贮藏室门被撬,钻石全部丢失!”据称,自9月11日深夜至14日深夜,盗匪3次光顾珍宝贮藏室,无人觉察。第一次行窃时,盗匪三十多人打扮成国民自卫军,全副武装,气焰十分嚣张。15日早晨,巴黎街头出现了残价的钻石,才引起人们注意,警察分局局长塞尔让只粗粗地到现场看了一下,并未作任何调查。16日当盗匪第四次来临时被国民自卫军巡逻队抓获。
至此,罗兰才于17日宜布失盗这起骇人听闻的盗窃案,确实令人深思,引起人们一系列疑问为什么议员会事先提出珍宝被盗的警告?为什么忠实可靠的克雷西被撤职?为什么不多派人看守珍宝贮藏室?为什么警察局长对此案十分冷淡?为什么会连续发生4次盗窃案?谁是幕后策划者?盗宝的目的是什么? 盗窃案发生后,内务大臣罗兰指控他的政敌、国防大臣丹东及丹东的朋友应该负责,丹东又反过来指责罗兰和罗兰的朋友应完全负责,各派唇枪舌战,指责对方。
9月21日,刑事法庭审判了抓获的2名盗匪,并判处他们死刑,次日执行,但在囚车上,临死的囚犯向庭长供出了藏在他家厕所的一袋钻石洪有一百多颗。不久,珍宝贮藏室守卫长、警察分局局长之一的塞尔让收到了一封匿名信,指出在弗夫大街的阴沟里有一大堆珍宝。塞尔让前往取宝,井明门张胆地将一件美丽的玛瑙工艺品据为己有,他因此赢得了“塞尔让·玛瑙”的浑号。
不久,警察又逮住了一个叫勒图的家伙,此君供出了一个 17岁的盗匪。这个年轻人的父亲得知儿子人狱时,大发雷霆,声称要揭发一桩耸人听闻的案子。十分奇怪的是,第二天早上,父亲被人毒死,儿子也死在监狱。这一连串的事情,使人莫名其妙。
在珍宝失盗的1792年9月,法国正处于内忧外患、形势危难之际。人们只知道拿破仑指挥瓦尔密战役的胜利,拯救了巴黎和法兰西民族,然而,瓦尔密战役胜利的奥秘,过去、现在以至将来也永远不会被揭开。
历史学家们、军事指挥家们知道,当时敌人只遭到了轻微的损失,便立即撤退这是毫无道理的。从战略上讲,敌方指挥官布伦斯维克也不应发布撤退命令,拿破仑当时也认为不可理解。这使人怀疑在战线后是不是进行了某种交易。事实上,当双方军队打仗时,举行了某次秘密会议,法国得花一大笔钱,以换取敌方撤军。8月11口,法国特使就已答应付给从杜伊勒利宫掠夺来的3000万法郎。贪得无厌的敌人,说钱数不够,法国议员帕尼斯知道这笔交易后,就建议从珍宝贮藏室找差额部分。他的建议被采纳了。事后一个男酬的回忆录也披露了此事:“还需要搜集相当一笔钱来贿赂普鲁士大臣。珍宝贮藏室的钻石正可提供这笔钱!”
9月17 日,罗兰宣布珍宝贮藏室失盗一周后,敌我双方举行了瓦尔密会议,于是出现了瓦尔密战役神秘的胜利。因此有人认为,国防大臣丹东秘密策划了 9月11日夜问的人室盗窃,然后让普通的盗贼进行后几次偷盗,以便把事情搅混。
那么,丹东后面是否还有更强有力的对手呢?后来,另一起奇案揭开了真相。1805年,一伙伪造钞票的人面临死刑的判决,其中有一个名叫巴巴的人公然宜称:“如果我被判死刑,我将请皇帝(拿破仑)宽恕。没有我就没有拿破仑的皇位!”
法官和观众都吓得呆若木鸡,为巴巴的欺君之罪捏了一把汗。可他还继续说:“我是珍宝贮藏室的盗匪之一,我帮助同伙把雷让钻石和我熟悉的其他珍宝,埋藏在弗夫大街,这些珍宝的所有权已被出卖。根据给我特赦的诺言,我提供了埋藏珍宝的地点。雷让钻石已从那里取出。先生们,法国5月8日政变之后,当时的首席执政官(拿破仑)为了得到急需的资金,就把这颗漂亮的钻石,典押给荷兰政府分。
巴巴没被处死,而是关在比塞特尔,受到了良好的待遇那么他的这番意味深长的话是真是假呢?恐怕又是一个难解之谜。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信息  |  隐私保护  |  免责声明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中华自然科学网(SCIC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7034147号   客服及报障邮箱:sci@scicn.net